云廊位于上海,连绵1.5公里,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连体建筑。虽然对它的经济性能褒贬不一,但晚上的夜景是真的壮观。
这里曾经矗立着一座建筑,一座电影院,一个公园,一个旱冰场。现如今已经不见了踪影,我曾经在这里练过武术、溜过旱冰、补习课程、看过电影。如今这里已被3栋更高更新的建筑取代,恍然间我已经和这里没有了联系。
览山公园是这次家乡之行让我惊艳的一个所在。巨大的罗马柱组成的弧形建筑,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罗马斗兽场,但这里没有厮杀,只有晴朗的天和远处美丽的风景。
这里是家乡的火车站。虽然大学期间这里一直都是我们走向远方的出发地,但若干年后的今天,整个建筑和布局已经大相径庭,让我这个阔别多年的人找不到北了。
路过中学的校园,全新的操场和教学楼都比不上新球台让我羡慕。想当初,我们的课间和课后都流连于水泥的球台,满是天灾的台面、砖头搭起的球网和坑坑洼洼的地面也挡不住我们的热情。现在的孩子条件比我们好得太多,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如我们那般痴迷于此。
越靠近贺兰山,就越觉得它的雄伟。高压输电塔在这个略显荒凉的所在,就显得异常高大。有了它,才撑起了山麓上的生机。
走到黄沙古渡的最后一个景点,一行人已经疲惫不堪。在这座人造景观城墙下,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看起来异常的蓝,纯净到眼神不知道如何聚焦。
在家乡的主城区偶遇一座建筑,远远望去似曾相识。原来帝国大厦的表兄弟在这里!
离开家乡前的一个小时,终于有时间仔细端详酒店窗外的风景。曾几何时,这里是农田荒地,但现在已经高楼林立,一派生机。但更为难得的是这里居然有一座颇具江南水乡的公园。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优雅的桥,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里是祖国的大西北。
踏上离开家乡的火车,途径无数我似曾相识的黄土高原。但眼前的一幕幕总能让我惊讶到说不出话来。如此复杂的公路立交曾经只出现在那些大城市和发达国家,现在却在黄土高原成为稀松平常。我是真的落伍了。
猜猜看,第一眼看到这座塔,你想起了什么?我想起了马斯克的重型猎鹰火箭!
这次回家之旅的一个任务,是寻找曾经的家的所在位置。可惜,我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。唯一庆幸的,是这座电视塔依旧挺立。当年我们目睹了它的建成,所幸几十年后它依然健在。它才是我寻家之旅的指南针。希望它能在我下次回来的时候依然安好。
虽然旧城改造让我的老家已经不复存在,但仍然有一些旧房子依然健在。这里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。除了偶尔经过的汽车提醒我们这里不再是当年,希望住在这里的人们不要被时代所遗忘。
墙上的标语已经足以说明它的历史,不远处的高楼似乎和这里似乎是两个平行世界,没有任何瓜葛。哪一天能够等到它再度焕发生机?
这次回国最大的体会就是高铁的便捷。列车在黄土高原上以250公里的时速驰骋,让长途巴士和绿皮车黯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。远处一处高铁线路横亘在沟壑纵横的土地,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脚步。
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,也有着自己无数的支流。远方的这座桥闸也应该是其中一个。清晨的远山、轻薄的晨雾和桥闸水中的倒影,应该是国画的好题材。
天汉公园里,乌篷船、太湖石、拱桥,无一不是苏杭水乡的特征。很难想象这里是陕西。
秋天应该是北京最美的季节,而夕阳里的故宫角楼,给了我们最好的拍摄机会。我相信这张照片不输给大部分商业拍摄。
每次出行都有遗憾,这次也是如此。路过北海公园却不得进。只能透过围栏给白塔一个全身特写,不过效果还不错。仿佛在小学课本上看到过这个角度的照片?
先农坛的博物馆里,吊着一个巨大的木制雕龙藻井。后来我问孩子:你认识这个吗?他想了想,说:功夫熊猫的电影里看到过。好吧,这场电影没有白看。
出了先农坛,拐弯便是天坛公园。如果不是如织的游人,我应该可以在这里待上一整天。在跨过入口的门槛,这座祈年殿就不由分说地跳入眼帘。在被游人推着走之前,待我先留下一张你的照片。(真的很想P掉里面的游人,太干扰构图了)
坐在离去的列车上,一座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一闪而过。曾经只在电影里,或者远远在山顶望见,这次却能如风一般从它旁边掠过,不能错失这个拍照的机会。
苏河湾已非当年的苏州河。周围的高楼林立,水质也改观了不少。走在河边,感觉波士顿和这里颇有神似。远方的的那座桥和外白渡桥很像,但应该不是。
这里不需要什么介绍。靠近外白渡桥,眼前的这一切就豁然开朗。曾经高不可攀的金茂现如今已经是小弟弟了。相比纽约天际线堆砌的忙碌,这里是更具活力的优雅。
记得布鲁克林的一处打卡地就是在高楼间横亘的布鲁克林大桥,在外滩的一条背街里我也寻见了相似的景色。
曾经的租界现在已经红旗遍插。谢谢老友的提示,才注意到这个拍摄角度。
虽然错过了夕阳普照下的静安寺,但在附近的立交桥上,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。金光闪闪的寺院和川流不息的车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在这里,世俗和清净也仅一墙之隔吧。
我把电池用尽前的最后一张照片给了远处的上海中心。因为距离远,夕阳下它并没有给我们熠熠生辉的形象,但它独特的曲线让自己很容易被辨识出来。